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在外國學生眼中,中國留學生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

2017/12/11 13:34:36 澳際教育 編輯: 瀏覽次數(shù):2228 移動端

  這個題目我在土澳留學八年工作三年可以回答!

  簡單的說,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是有些被自動貼上的標簽,包括數(shù)學好,愛抱團(從不和任何不是中國人的人打交道),英語不好,穿著打扮很“asian”,不愛運動,不愛做group work,等等(說到這里有人要出來跳了,先別急,讓我慢慢解釋)。

  別的國家不說,就說咱們在大土澳的親身經(jīng)歷。

  高中

  我剛來墨爾本的時候14歲。當時我們住的區(qū)是個老區(qū),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新移民非常少。我就近上了一所公立女校,全校加起來也就20多個外國人,其中十幾個華人(包括中國人,馬來人,新加坡人,還有我國香港臺灣的)其他的幾個海外學生來自越南,匈牙利,馬其頓等。我初中時特愛看歐美校園電影,所以特別想過電影里看的那種歪果仁學生的校園生活,從一開學就開始想和本地人交朋友。但是上了幾天學,發(fā)現(xiàn)好難。首先,完全高估了自己的英語水平,老外說話聽不懂。就算聽懂了句子,也不知道他們在講什么內容,因為平常生活方式,接觸的社會,娛樂審美個方面都有太大的差別了(這是十一年前,現(xiàn)在應該好多了,畢竟有全球化的one direction,Justin Bieber,taylor swift等等在國內也很熟悉的名人話題可以聊)。所以沒幾天就和華人泡一起了。

  慢慢地發(fā)現(xiàn)老外對中國留學生敬而遠之,他們會主動和法國日本留學生聊天,雖然他們的英語更差,但是很少和中國人說話。早出國的同學們都知道,國外高中學生是很在乎自己是不是在一個cool的group里的,說白了也就是抱團。他們很少和他們覺得不cool的團體里的人交流,里面就不幸的包括了中國留學生(當然也包括其他本地的學生,性格怪的,喜歡搞IT的等等)。法國日本是土澳學生覺得高大上的國家,所以愿意接近那些留學生交換生(別罵我,他們真的這么覺得,就像很多咱們自己人覺得歐洲很高大上,印度很落后一樣),當然這也不代表他們就能跟本地學生混熟了,新鮮勁過去了老外也就該干嘛干嘛了。因為中國人在高中里比較安靜,基本上比較少參加體育活動,藝術節(jié)之類的活動,老外就覺得你們這些人不cool沒意思。有個馬來人經(jīng)常參加活動,老外就愿意跟他們玩到一起,另一個馬來人不參加活動,我到后來才知道,老外一直把她當中國人。這種奇怪的關系是雙向的,老外覺得中國人不愿意和老外玩,中國人覺得老外都不和自己玩也不去搭理人家。很多老外根本沒有和中國留學生接觸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固定的印象。很多ABC,來的比較早的華人和其他地區(qū)華人都經(jīng)常著急著和中國人撇清關系,包括有個英語奇差的香港人也是。

  慢慢地我當時就有種莫名其妙的自卑心理,覺得因為是中國人所以被看不起。后來高二選課因為想搞設計,所以選了一堆沒中國人選的課,法語,平面,當代藝術啥的,天天一個中國人和一票歪果仁一起上課。上著上著也就聊上了。突然發(fā)現(xiàn),沒那么難交流了,在這住了兩年文化跟上了,英語好了,和老外有話題聊了,而且發(fā)現(xiàn)外國人一點都沒有歧視中國人的意思,可能只是以前沒機會聊。慢慢還開始一起吃飯圖書館party啥的。因為搞設計,作品在學校展出,突然又多了一票本地朋友。有幾個歪果仁朋友說:哎呀你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樣子啊,不光數(shù)學好還挺逗比啊。

  但是這個時候問題來了,我想帶我的中國朋友和外國朋友一起玩耍,但是雙方都不愿意。老外朋友對中國留學生的印象的改變只限于我一個人。而我的中國朋友因為我和本地人玩一起了,也不太愿意和我玩了。他們并不愿意去接觸本地人,順帶著吧我也推走了。于是我就這么被推進了本地人的圈子完成了高中。

  小總結:對中國留學生的印象是:抱團不愛交流,沒意思,總之就是沒啥存在感,歧視啥的倒是沒有。

  大學:

  因為高中跟老外混了兩年,思念英語突飛猛進,交流寫文章啥啥零障礙。進大學的時候并沒有上高中時那種忐忑的感覺。一開學就和本地人還有幾個新加坡和馬來的學生玩在一起了。當時和我同屆的有幾個中國留學生,都是剛來或者預科出來的。一起一節(jié)課下來發(fā)現(xiàn)留學生英語真的不行。因為我們是設計系,所以語言要求并不高但聽不懂還是會影響上課。畢竟大家是同胞所以基本上一開學就相認了。但是后來一起上課的時候,留學生同學因為聽不懂不停地問我問題,非常影響我聽課。有兩個同學還經(jīng)常在課上老師講課時說話吃東西,搞得老師很不滿,學生也會悄悄給他們眼色。所以我有意識地開始在課上和她們保持距離,但是下課后還是一起玩的。

  我當時橫跨中外兩圈,所以經(jīng)常聽到同一件事情的兩面。又一次我一個留學生朋友和一個老外一起做group work,中國學生就想一開始把工作平均分,各做各的然后最后放一起,外國學生就想交作業(yè)前兩周找一天,大家一起research然后一起完成。兩個人誰都不愿意退讓。中國學生覺得老外懶,老外覺得中國學生不合作。再加上中國留學生英語不好,很多時候以中文的表達方式說話比如說:“我要。。”“你應該。?!敝苯訐Q成英文聽起來比較沒禮貌“i want..." "You must...", 而不是平常對話婉轉的說法 “I would like to..." "Could you please..."。老外一聽不高興,結果對中國學生也很粗魯,就這么杠上了?;旧洗髮W里對中國學生的負面印象都是這么產(chǎn)生的。

  反之,英語好的留學生,雖然生活學習審美習慣都很中國,沒有什么老外對她有負面印象。雖然下課不一起玩,但是說起來都是覺得這人挺好的,認真,設計牛逼。還有更牛逼的一個學長,英語很差,但是設計特牛逼,不管中國人外國人,對他都是各種膜拜。其實有很多中國留學生和老外玩的很熟,形象很正面。但是這時候老外已經(jīng)把你當朋友了,你的形象已經(jīng)從“中國留學生”變成一哥們了,他已經(jīng)不把你和留學生掛鉤了。說中國學生負面的其實大部分沒有正真認識了解一個留學生的。

  當然也碰到過種族歧視,占語言優(yōu)勢婉轉侮辱英語不好的留學生的。我聽到的兩次都毫不猶豫地幫同學頂回去。

  小總結:大學里已經(jīng)不像高中分圈子分的那么清了。學生比較成熟,見過世面視野寬廣的人比較多。作為留學生,主要的軟肋還是英文不好,特別是做group work影響他人的時候。英語好,作品牛逼,所有人都愿意跟你玩一起。當然這是我們設計小系,大系可能有所不同。聽說中國學生找代寫論文的很多,這是比較受反感的(沒聽說過別國學生搞這個)但是我自己沒遇到過,可能設計系論文太冷門沒人寫。。

  工作后:

  簡單說一下,畢竟不算留學生活了。實習公司和正式工作公司都一樣。只要你業(yè)務牛逼,沒人在乎你是哪里人。平常心對待所有人,以前感覺那些明顯的界限現(xiàn)在都沒有了。公司也有幾個中國人,有的已經(jīng)融入當?shù)氐纳鐣?,有的還是不太和人交流,但是根本沒有人在乎。大家上班時完成工作,下班各回各家,誰是哪里人都沒有關系。

  再補一句關于抱團的,其實大多數(shù)我國人民還是很包容的。覺得人生地不熟的和自己的同胞抱團很正常,所以我們見到外國人在中國抱團覺得非常正常。但是很多西方人心理就不同了,(受教育程度越低的越是這樣)總有一種西方人優(yōu)越心理:你到了我們的地盤就得說我們的話,抱團不說英文你就是不想融入我們的社會。以本人愚見,改變大部分外國人這種想法很難,但是總可以從身邊的人做起。不要很憤青地和他們講道理,而是和他們自然的成為朋友,讓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對中國人的成見是有偏見的。其實很多老外接觸到的中國人并不多。每當歪果仁和我說你和其他中國人不一樣,有意思,會逗比啥的我就笑笑說,你肯定碰到的中國人不多吧,比我逗比的多了去了!偶爾碰到一些無知傻逼的問題時(比如說中國人為什么喜歡太陽天打傘,你吃不吃狗肉之類的)就以開玩笑的方式解決,如果他們是聰明人,馬上就知道自己問了傻逼的問題,如果是傻逼,那就根本不需要理論了。當然遇到負面問題,比如說污染,我也會很坦然的說,是,這些方面是有待進步。畢竟每個國家都有不足的地方。我經(jīng)常時不時地會和朋友們講講中國的文化社會民生(那些新聞上看不到的東西)包括各地小吃,房地產(chǎn),國內各種好玩的地方,教他們各種親戚的稱呼(國外親戚稱呼都很簡單),教他們“傻逼”“牛逼”“逗比”“逼逼”的區(qū)別,現(xiàn)在整個辦公室都會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ibi。最好消除隔閡的辦法就是平常心對待,多交流。

  第一次這么認真地答題,洋洋灑灑說了一堆廢話。大家隨意看看就好。


經(jīng)驗: 案例: 擅長: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