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耶魯教授:不愿招收中國學生只因“聽話”和“順從”?

2018/06/20 16:33:32 編輯: 瀏覽次數(shù):3806 移動端

中國人一向有天賦,又勤奮,可是為什么世界一流大學開始不愛招中國學生了?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分析了原因。這些年看到這么多從國內(nèi)培養(yǎng)出來的杰出高材生,他們在專業(yè)上這么突出?!?/p>

為什么世界一流大學不愛招中國學生?

有兩件事再次引發(fā)了我對中國教育的擔憂。

一個是,跟一位美國名牌大學金融教授談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時,他說他們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國博士研究生了。

這不是種族歧視問題,他自己也是中國人,而是因為過去多年的中國學生,開始學習成績都好,后來做博士論文研究時雖然未必突出,但還可以,可是等到畢業(yè)上學術市場找教職崗位時,表現(xiàn)都不好,沒辦法找到一流大學教職。所以,他們不想再浪費時間培養(yǎng)中國學生了。

實際上,不只是他們大學有這個打算,我所在的耶魯和其他大學,也討論過同樣的問題。雖然我們沒有決定完全停招中國學生,但有意識地少招或者偶爾不招。

以2015年為例,美國的前30名金融系畢業(yè)的博士中,來自中國的不少,但找教職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學院,那個大學當然不錯,可是,這么多中國博士生中沒有一個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這些博士都畢業(yè)于頂尖金融院系,這一結果很讓人失望,各學校投入的資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第二是,在美國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業(yè)中,印度裔高管遠超華裔。

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軟、Adobe、軟銀、花旗集團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這種級別的美國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個中國人CEO。公司副總裁一級的印度人就更多了。

而且,不只是美國企業(yè)界里中國人和印度人的反差這么大,在大學里也如此。比如,幾年前美國主要商學院中,有12個在選拔招聘商學院院長,其中有10個給了印度裔聘書,沒有一個給中國裔。盡管后來一些印度裔謝絕了,但這本身也反映出中國和印度之間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國人天賦好,又聰明勤奮,但為什么結果會如此令人失望,跟美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人差別那么大呢?

答案主要在兩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國父母對子女的養(yǎng)育方式;另一方面是與中國文化鼓勵“聽話”“順從”緊密相關,這些文化烙印實際上是中國人一輩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無法丟掉,到哪里都吃虧。

先談教育

張三(匿名)出生于國內(nèi)某大城市,高中畢業(yè)輕松考上北清華這樣的國內(nèi)頂尖名校,等他到耶魯讀博士時,哪怕再難的數(shù)理經(jīng)濟模型對他來說都太容易。在我的博士生課堂上,他毫無疑問一直是最優(yōu)秀的,即使在耶魯這樣的世界各地天才匯聚的地方,他的聰明才華照樣遙遙領先。

可兩年后的一天,正當他全力以赴深入做研究而且已經(jīng)有出色成果的時候,張三找我私聊,說他在考慮是否退學回國去做PE投資基金,因為他父母好友愿意出資5000萬美元由他去負責管理,機會難得。

我問他:“你的天賦如此出色,我一直認為你最有希望出類拔萃,出一流學術成就。告訴我,你是否真的對學術研究、學術生涯有興趣、有激情?”

多年的經(jīng)歷讓我清楚,一個人如果對他從事的工作沒興趣、無激情,尤其當他做的是學術研究時,那么,要他做好、要他做出別人想不到的創(chuàng)造性成績,那等于是趕鴨子上架,難!每天做自己沒興趣的事情,只會是應付,不會鉆進去的,那樣他自己也會痛苦、很累?! ?/p>

張三回答說:“對學術研究談不上有興趣。我可以做,也可以寫學術論文,但這不是我的興趣與激情所在?!边@下好了,我跟同事原來期許厚望的博士生,對我們的專業(yè)也就是如此。我接著問他:“那你為什么要申請金融博士研究生呢?”他的回答不奇怪:“因為父母要我這樣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學都這樣做?!?/p>

很多年來教過的中國學生中,真正因為自己喜歡而研讀經(jīng)濟學、金融學的是極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是因為父母的壓力和安排。

既然他們都不是因為自己真實的興趣而為,出現(xiàn)上面我們談到的,那么多讀金融博士、經(jīng)濟學博士的中國學生最后在職場上表現(xiàn)一般甚至較差,就不足為奇。趕鴨子也許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我見過的很多父母可能從來沒有問過,更沒有想過“什么是最好的學?!薄笆裁词亲詈玫慕逃薄W過優(yōu)化理論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較好”“最好”這些價值判斷都只能是相對的,必須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對于誰”“相對于什么”,因為不存在沒有度量指標、沒有參照系的“好”和“最好”。

很多人往往是根據(jù)父母自己認為“好”的標準去選擇“最好”的學校和專業(yè),等于讓子女去過一種父母認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認為好的職業(yè)和生活。有時候,這實際上是迫使子女去實現(xiàn)父母自己沒有能實現(xiàn)的專業(yè)夢。

有的人是隨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認為最好的哈佛、耶魯或者北大、清華。如果你問他們“為什么哈佛耶魯好、北大清華好”時,他們也說不上來。

好與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個人興趣、偏好、個性和天賦才有意義。

否則,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賦與人才的浪費,結果只會是子女學習、工作沒有熱情,無精打采,每天因為在做自己沒有感覺的學習或工作而特別累,而且會時常抱怨,對生活、工作失去興趣?! ?/p>

在任何社會中,人才資源是各項資源中最為重要的,因此,把每個人的興趣和天賦跟其專業(yè)盡量配置得一致,是整個經(jīng)濟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也是決定一個國家整體資源配置效率的最關鍵因素。

我們想象一下:

一個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做自己并沒有興趣但為了養(yǎng)家糊口又不得不做的事,而且每件工作都是由那些并沒有興趣的人在做;在另一個社會里,每個人都選擇做自己有激情的事情,而且每份工作都是由對其有興趣的人在做。那么,這兩個社會中,哪個社會的整體幸福感更高、效率和創(chuàng)造力也更高呢?

不同文化背景導致了中國人和印度人的不同表現(xiàn)

“耶魯校長理查德·萊文也曾提出學習的用途,并不是為了自己的職業(yè),而是追尋自己的價值。

理查德·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上一位任滿20年耶魯校長的還是1899年就任的亞瑟·哈德利(Arthur Twining Hadley)。

理查德·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后,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他認為,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在大學畢業(yè)后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那大學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這樣提到,耶魯致力于領袖人物的培養(yǎng)。在萊文看來,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yǎng),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自由地發(fā)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這,才是萊文心目中耶魯教育的目的。

正如《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所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jié)。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薄 ?/p>

中國文化鼓勵“聽話”和“順從”

之所以中國人跟美國人、印度人的差別這么大,也當然跟中國文化鼓勵“聽話”“順從”緊密相關。在中國長大的過程中,父母等周邊的人都教你“乖乖聽話”、聽長輩的話。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見到比自己年長的,都要小聲講話,要順從聽話,不能挑戰(zhàn)長者和權威的言論。

正因為從出生開始,二三十年之內(nèi),周邊大多數(shù)人都比自己年長,都是自己必須要順從聽話的對象,所以,每個人在成長的二三十年里都會被馴化得乖乖的,沒機會鍛煉講話辯論。長大后即使想學習辯論、學習作報告演講技巧,也很難改變從小被迫養(yǎng)成的“聽話不作聲”習慣。

在中國,別人說“你的孩子好聽話”是對你子女的表揚,父母也會因此而欣慰。而我在美國生活的30年里,從來沒有聽到美國人以這種話去夸獎人家孩子的,因為美國人會認為“聽話”“順從”是貶義,是沒有個性的表現(xiàn),因此,沒有人愿意被這樣評價的。

美國學校更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正因為這種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在我跟女兒討論問題時,她們一聽到任何話,很自然地就會去懷疑、審視,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證據(jù)來證明這個話邏輯上或者事實上、數(shù)據(jù)上站不住腳。

這種習慣看起來簡單,但是對于培養(yǎng)獨立的思辨能力,讓學生畢業(yè)以后,特別是大學畢業(yè)以后,不只是簡單地聽領導的話的機器,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開端。

當然,思辨對于美國教育體系培養(yǎng)出來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時候我也想,美國這個社會真的蠻有意思,不管是聰明的、還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還是沒有能力的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厲害,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對什么事都會有一番高論。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