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學商學國貿雙碩士畢業(yè),現(xiàn)居澳洲,在澳學習生活15+年,從事教育咨詢工作超過10年,澳洲政府注冊教育顧問,上千成功升學轉學簽證案例,定期受邀親自走訪澳洲各類學校
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第一天中國軍團的奪金勢頭給了我們無限的憧憬。但是當大幕緩緩落下時,我們發(fā)現(xiàn),還是美國人笑到了最后。
相較于與中國巨大投入和舉國體制,那到底是什么是美國體育長青的秘密呢?體育在美國的教育中又是發(fā)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先請看幾個簡單的數(shù)字:在美國的高中,大致有1/6到1/3的學生參加校隊的競技比賽。一個學校往往有二三十個運動隊。每個美國高中,至少都有一個帶看臺的奧林匹克標準體育場,外加體育館、棒球場等等。各種聯(lián)賽,如同美國的職業(yè)體育聯(lián)賽一樣,棒球、橄欖球、足球、籃球,你方唱罷我登場,四季不絕。
在美國高中申請大學的競爭中,有體育專長的學生,也很容易脫穎而出。體育運動在美國大學申請里占有極大的比重。兩名學生其他各方面條件都一樣,SAT的成績在錄取時是除以63折算的,所以SAT考滿分(1 600/63=25)的學生和SAT考試只得800分(800/63=12)的球隊主力運動員從得分上看也許是一樣的,體育活動可以得到很多加分,只要是學校主力球隊隊員,并投入很多時間參加訓練、比賽,就可以得到13分的加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美國學校對體育運動的重視。在學校參加多項比賽,有一個項目足以進入大學校隊的,可以得到25分,看起來書都不需要念了,因為高中4年最高平均成績和最低及格成績只不過相差16分。
美國的大學,在中小學體育的基礎上發(fā)展出更加完備的訓練和競賽體制。而美國的奧林匹克選手基本上全部出自大學,而且許多國外的選手,為了維持和提高自己的競技水平也紛紛到美國大學讀書。比如,在2008年奧運會100米蝶泳中以0.01秒輸給菲爾普斯的塞爾維亞運動員查維奇,就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學生。而以菲爾普斯的母校密西根大學為例,籃球、棒球、橄欖球、冰球都拿過全國冠軍,是職業(yè)聯(lián)盟的重要“供血站”,前總統(tǒng)福特就是該大學出身的橄欖球運動員。到2004年奧運會為止,該校共為奧林匹克輸送了178名運動員,代表著22個國家,贏得了54枚金牌、27枚銀牌、35枚銅牌。如果以金盤總數(shù)而論,該校已經勢可敵國,在122個國家中排名第17位!
然而與中國從小就送體校的舉國體制相比,美國這些獎牌的獲得者來自于美國幾十萬大學生運動員當中,這些人中最終能成為職業(yè)選手或登上奧運賽場的,不過百分之零點零幾。大部分大學生運動員會在四年之間發(fā)現(xiàn)自己在運動上并沒有澳際。但是,因為他們一邊訓練一邊完成了學業(yè),最終還是掌握了一技之長,可以在其他領域競爭。更多數(shù)大學生從事體育運動不過是業(yè)余,在學業(yè)上不在其他同學之下。比如美國女隊8人單槳賽艇金牌得主中,有來自哈佛,賓夕法尼亞和普林斯頓的學生。擊劍項目的銀牌得主則有四名常青藤子弟,他們分別來自耶魯、哥倫比亞和哈佛。他們的未來也常常和這些奧運項目無關,而是走常青藤的正途:進入華爾街,當醫(yī)生、教師、律師等等。
可見,美國的大學體育,不僅僅是個體育問題,更是個教育問題。美國人教育孩子并不只看學習成績,還要看孩子的社會技能、心理素質、人格發(fā)展等,與他人打交道的能力、團隊精神、領導才能、競爭意識、意志力、尊重對手和接受失敗的能力也是教育的一部分,這些精神素質成為將來孩子在社會上成功的必要條件。
美國的體育體現(xiàn)的更多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團隊精神”,而中國則更多的具有計劃經濟中的“集體主義”,兩者看似相同其實不同,前者是所有參與者自發(fā)的凝聚力,后者則是行政命令所塑造的“服從組織”的行為規(guī)范。
如今中國大步邁向市場經濟,學生到社會上創(chuàng)業(yè)時,要學會和別人合作、自發(fā)地組成團隊,并在平等的合作關系中培養(yǎng)自己領導的感召力。但是,我們的整個教育體制,因為在觀念模式上一直還沒有完全脫離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tài),忽視了這方面的訓練,更談不上對體育的重視了。中國的體育要教育化;中國的教育部門,也應該理解如何用體育塑造學生的人格和行為規(guī)范。體育的競技就是市場競爭的模擬演習。進入市場競技的教育體制,至少要學會如何運用這個模擬器。
更多出國留學最新動態(tài),敬請關注澳際留學官方網站:http://wenzhou.aoji.cn/
留學咨詢:0577-88378207 轉 美國事業(yè)部
鄭義老師 QQ:366513844
Amy GUO 經驗: 17年 案例:4539 擅長:美國,澳洲,亞洲,歐洲
本網站(m.innerlightcrystal.com,刊載的所有內容,訪問者可將本網站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yè)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侵犯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除此以外,將本網站任何內容或服務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并支付報酬。
本網站內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站刊登內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