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學商學國貿雙碩士畢業(yè),現(xiàn)居澳洲,在澳學習生活15+年,從事教育咨詢工作超過10年,澳洲政府注冊教育顧問,上千成功升學轉學簽證案例,定期受邀親自走訪澳洲各類學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新聞列表> 全面接觸美國大眾傳播專業(yè)
多年以來,傳播媒體的不斷更新發(fā)展使得傳播(Communication)專業(yè)成為一種涵括廣泛,而且不斷擴張的熱門專業(yè)。在這個專業(yè)中各學科的交叉、融合、分離所在多有,往往使得專業(yè)的界定不清。
一般說來,大眾傳播專業(yè)開設于大學的新聞與大眾傳播科系或傳播學院之中。這個專業(yè)的學生專門學習如何利用大眾媒體(如報紙、雜志、電 臺、電視臺等)傳播文字、聽覺和視覺信息的方法與技術,也包括廣告,公共關系,影視制作的方法與技術。近年來,大眾傳播媒介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又出現(xiàn)了有線電視、衛(wèi)星電視、電腦萬維網等新的傳播手段,這個專業(yè)的涵蓋也隨之擴展。
一九零八年,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的新聞傳播科系,密蘇里大學新聞系成立。如今,美國有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yè)的學院與大學已有四百五十余家。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yè)資格審查委員會核定了大約九十個教育項目。被審定合格的項目大多綜合了廣泛的文科教育與專業(yè)領域的特殊課程,如廣告、廣播、影視、報紙、雜志及公共關系等等。課程中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文科和科學課程,包括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學、歷史、經濟等學科,以使學生對現(xiàn)代社會有更廣泛的理解。
各校的專業(yè)設置差異很大。有的學校開設包括各種大眾傳播媒介的課程,有的則只設置其中的一兩種??忌鷳撟屑毑榭丛盒=榻B,或是上網查看各學院的專業(yè)介紹。筆者曾經給四所大學的大眾傳播專業(yè)科系打過電話,每一處都不相同。有一個系的大眾傳播專業(yè)只包括廣告、公共關系和市場策略,第二個系則只包括電影劇本編寫等影視制作,第三處包括廣播電視和視覺藝術課程,第四處則是視覺及媒體藝術。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學院最近在大眾傳播系中又新開設了一個“新媒體”專業(yè),主要是學習電腦萬維網媒介的開發(fā)與制作。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說這個專業(yè)是一個界定不清而又不斷擴張的專業(yè)。
學生實習機會的差異也很大。有的可以在上學的同時即在報紙或電視臺有份兼職,有的則要等到夏季實習時才有機會實踐。一般說來,大眾傳播專業(yè)的學生比其它專業(yè)的學生有較多的實踐機會。因此,在求職上也比較有利。比如說,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報社新進人員是大眾傳播專業(yè)畢業(yè)的。
根據(jù)美國戈門(Gorman)的大學排名榜,名列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yè)本科前五名的大學是: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yracus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n。
名列新聞研究生院(戈門沒有排列專門的大眾傳播專業(yè))的前五名是: Columbia Universit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n。
美國在1988年有394所大學和學院開設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yè),到1996年發(fā)展到449家。就讀此專業(yè)的本科生在1988年時有13,797人,碩士生有8,265 人,博士生有826人。到1996年本科生有13,833人,碩士生有10,236人,博士生有1,162人。本科生基本上持平,碩士生在八年中增加了24%,博士生增加了41%。從本科學生的組成來看,少數(shù)族裔的學生逐漸增加。非洲裔黑人從1988年到1996年由7.9%增加到12.2%,拉丁裔由3.3%增加到6%,亞裔由1.6%增加到3.4%,白人則由86%減少到71%。外國學生增長了將近兩倍,由0.8%增加到2.3%。碩士生中黑人學生變化不大,拉丁裔增加了將近一倍,亞裔反而有所減少。博士生也差不多。外國學生到美國來學習這個專業(yè)的人很多,在碩士生中占了13.3%,在博士生中占 了16.8%。近年來由于傳播解禁,臺灣來美國讀大眾傳播專業(yè)的學生明顯增多。
Amy GUO 經驗: 17年 案例:4539 擅長:美國,澳洲,亞洲,歐洲
本網站(m.innerlightcrystal.com,刊載的所有內容,訪問者可將本網站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yè)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侵犯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除此以外,將本網站任何內容或服務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并支付報酬。
本網站內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站刊登內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