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首位中國籍哈佛畢業(yè)演講生何江的求學之路,好奇心伴我成長

2017/06/15 21:49:17 編輯: 中國 瀏覽次數(shù):194 移動端

這位在中國湖南農(nóng)村長大、上大學才第一次進城的中國學生,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一般,母親甚至不識字。一路走來,何江坦言由于從小處在資源相對不豐富的農(nóng)村,每到一個新環(huán)境都不是很自信,甚至有壓力。但憑著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力,從去城市讀大學,再從中國到哈佛,何江從各種激烈而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好奇心陪伴他成長。

何江相信是教育和高考把自己從一個世界帶入了另一個世界,如果沒有教育農(nóng)民可能幾輩人都只能重復同一個圈子。而對于寒門學子進入大學后如何開啟自己的精神世界,何江建議利用好大學的資源,拓展自己的視野和見識,不拘泥于自己的專業(yè)。

何江說:“剛來哈佛第一年很不自信我申請當本科生輔導員鍛煉自己,哈佛這么資源集中的地方,會激發(fā)潛力、好奇心,在哈佛的學習讓我見到很多很好的資源還有技術(shù)?!?/p>

在哈佛的第一年感覺很不適應也很不自信,文化沖擊明顯。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博士第一學年的時候,在課堂上,國內(nèi)更多是是老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而美國的課堂重視學生的參與度,也是評估學生成績很重要的指標。當時自己在主動參與討論、觀點表達上有一些不是自信,也是經(jīng)過了很長時間從逐漸適應。

在語言上,當時來學校的時候口語并不很好,畢竟在國內(nèi)很少有機會能夠跟外國人一起進行英語的交流。但哈佛這邊有很多很優(yōu)秀的資源,我也在主動去了解學校甚至美國的文化。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一件事情,是我申請了本科生宿舍輔導員的職位,不僅讓我可以頻繁跟外國人交流,更重要的讓我了解了美國大學文化,只有真正跟不同的人接觸,你才能了解這樣一個精英的學府培養(yǎng)的是什么樣學生。而且通過不斷的交流,讓自己的視野開闊,也收獲很大。

媒體:回首在本科階段的學習、交往和生活,對自己的人生有什么影響?

何江:本科時我讀的是生物學專業(yè),但學校很重數(shù)理的基礎培養(yǎng)。當時我不明白為什么生物專業(yè)還要學高等數(shù)學、 物理學等學科。但來哈佛后有一個很大的感覺,尤其是真正做前沿科技研究的時候,以前學的知識都用上了,物理學、生物學、數(shù)學等融在一起。而我自己在博士期間的論文研究恰恰是非常跨學科的?,F(xiàn)在看看大學時學的一些基礎課程可能會很痛苦,但在實踐中總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用武之地。

媒體:從澳際大到哈佛,這個過程是否有很多記憶深刻的事情?

何江:這些年自己有一個很大的感觸。從小我一直處在資源相對不豐富的環(huán)境,從去城市讀大學,再從中國到哈佛,其實每到一個新環(huán)境下都有壓力感,也很不自信,總覺得自己懂得東西很少。但我的性格是對身邊的事情都很好奇,愿意了解、學習。我從農(nóng)村到城市甚至,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我愿意探索這個世界,去挖掘自己在鄉(xiāng)下時沒有被挖掘出的潛力。

從偏理工科的澳際大來到哈佛這樣一個文理并重的學校,在剛開始那幾年雖然學習科研很忙,但我同時在學習文科、商科、社會學方面的知識,會去聽校園的各種講座,跟不同學院的老師交流。我當時有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哈佛有這么多資源,既然來到這不能只專注于自己研究的領(lǐng)域,要去做各種嘗試和學習。 像這次畢業(yè)演講可以說也是嘗試,最后發(fā)現(xiàn)居然成功了。而在哈佛的經(jīng)歷,好奇心其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在驅(qū)使我不斷前行和探索這個世界。

媒體:你的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是什么樣的?

何江:我在湖南的一個村莊長大,高中去了縣城讀書,之后第一次去大城市合肥讀本科。我的父母都是農(nóng)民,父親有段時間外出打工。因為家里的情況,父母都是從事的體力勞動,他們不希望我和我弟弟長大后再像他們一樣。我覺得這是當時一個很大的成長主題。父母經(jīng)常會說,你不能重復父輩的路,一定要通過另外一個方式走出農(nóng)村的圈子。在鄉(xiāng)下人眼中,真正改變命運的是教育。

媒體:父母對自己最多的影響是什么?

何江:父母對我和我弟弟給予很大的期望,不希望子女再重復和他們同樣的生活軌跡。父親相對管教嚴格,母親更多是鼓勵。其實最主要的是父母希望我和我弟弟走出鄉(xiāng)村。

我父親高中都沒畢業(yè),但無論白天農(nóng)活兒干得多累、多苦,父親都會在睡前給我和弟弟講故事。也不知道哪里找來那么多的中國傳統(tǒng)故事,每天講都講不完。上大學后,有一次問起父親,哪里找來那么多睡前故事,父親說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編的,目的只是想告訴我們,只有讀書才能有好的出路。除了講睡前故事,父親對我的學習管教嚴格。放學后,我和弟弟通常被關(guān)在屋里學習,作業(yè)做完了,繼續(xù)自習。而大多數(shù)農(nóng)村男孩都在田間地頭玩耍。

我的母親是典型的湖南農(nóng)村的婦女,在農(nóng)閑時通常喜歡聚集在一起嘮家常。母親總是陪我們學習。但因為不識字,母親總是要求我和弟弟把課本里的故事念給她聽。在母親那里,我總能找到自信,她總是鼓勵我們,給我們最大的自信。

媒體:當下很多人認為“讀書無用論”,而你很好地證明了教育依然能改變寒門學子的命運。取得今天的成績,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何江:出現(xiàn)這樣的觀點其實是可以理解,畢竟像我們從農(nóng)村出來的學生,讀完大學找份工作薪資甚至不如農(nóng)民工, 這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懷疑,這些年的投入和付出值得的嗎?從我自己的教育經(jīng)歷和感觸而言,教育是一個很長期的投入,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東西。教育是把一個人從不 同的圈子帶到另一個圈子,把一個人從一個世界帶到另一個世界。如果沒有教育,農(nóng)民可能幾輩人都在重復同樣一個圈子,就是一直封閉在農(nóng)村。于我而言,不去讀書我今天也不會來到哈佛。

說到這里,讓我走出鄉(xiāng)村最直接的是中國的高考制度。雖然很多人對這個制度有詬病,認為它抹煞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但從另外一個方面,它的確能讓底層 的孩子有上升的渠道,讓我們社會的流動起來,給了所有的人平等的機會。因為高考的存在,他們的夢想有了可能。我自己屬于受益于高考的一代,是高考把我從鄉(xiāng)下帶出來。

媒體:對高考后進入大學的學子特別是寒門學子,如何更好的去開啟自己的精神世界,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和樂趣?

何江:從我自己的經(jīng)歷上來說,可能從農(nóng)村出來的學生到新的環(huán)境會不自信,更多是在學習上努力和刻苦,可能有時也忽略了學習以外的事情。我現(xiàn)在有很強的感受,教育不是只有考試這樣一個目的,要培養(yǎng)人的個性和綜合能力。

而在大學這樣一個有不同資源的地方,學生們應該抓住機會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我當時進大學以及到哈佛后,努力迫使自己盡量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把自己的見識面和視野拓展開來,認識一些不同的人??赡芏唐诳磥硭坪醺约旱膶I(yè)無關(guān),但日后卻有很大的幫助,我覺得這樣度過自己的大學時光更有意義。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