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過來人分享:美國MBA海歸感悟.

2017/07/25 20:07:51 編輯: 美國 瀏覽次數(shù):454 移動端

美國MBA海歸已經(jīng)不算是特別新鮮的事件了,但是大家對美國海歸這一群體還是會有很多好奇,本文中,澳際留學與大家分享美國MBA海歸的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整潔的短發(fā),清麗的面容,親切的微笑。在紅色外衫映襯下的臉龐,她透露出特有的內(nèi)斂和知性美。王亞非對自己的評價是:腳踩西瓜皮,溜哪兒到哪兒。這一路“溜”過來,她從一名純粹的文科生成長為中國第一名獲得MBA學位的女性,從一名普通的英文教師成為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訪問學者,并在證券和投行業(yè)造詣頗深;在北大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個學生職業(yè)指導中心后,2005年11月開始,王亞非又全面負責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國際學術交流。

  如果你在臺灣或者香港生活一段時間,就會發(fā)現(xiàn),人們早已不把海歸當異類了。在中國大陸,遲早有一天“海歸派”會進入歷史辭典。人們對待海歸的態(tài)度在社會和經(jīng)濟變化中正變得平和,更多留學歸來者也不會把自己看得多么與眾不同。

  我認為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正在市場開放中形成與其他西方國家相通的規(guī)則,例如信用、敬業(yè)、專業(yè)能力等等。你會發(fā)現(xiàn)保險、投行、通信技術、生物制藥等那些國際化強的行業(yè)語言都是同質化的。當某個行業(yè)形成國際化的術語后,在中國本土人才國際化和國際人才本土化的相互作用下,海歸即將成為歷史。1987 年,中國政府和英國政府達成協(xié)議,由英方出資,派遣第一批中國學生去英國攻讀MBA。當時只有20個名額,嚴格的過關考試將一大批報名者拒之門外。我是文科出身的,沒有數(shù)學的底子,只能用積蓄請了一個數(shù)學家教。我每天擠時間來學啊,算啊,記啊,仿佛成了一個鐵人,不用吃,也不用睡了,想起自己即將要學習的 MBA專業(yè)就興奮得不得了。當時國內(nèi)還沒有MBA,所以我非常努力?,F(xiàn)在不同了,國內(nèi)有一流的專業(yè)水平,只要自己努力,并注重能力提升,不是海歸,也完全可以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是金子永遠會發(fā)光。

  事實上,我覺得無論是海歸,還是本土人才,社會需要的永遠是一種追求卓越的人才。我認為比較典型的“海歸”,是那些1980年代中后期出國留學,在1990年代末回國,現(xiàn)在40歲左右,事業(yè)有成,正給中國社會不同行業(yè)產(chǎn)生帶動力的人。與其說人們關注海歸的留學經(jīng)歷,不如說人們更加關注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從他們身上體會更多努力奮斗、做出更大成就的意識。

  我還想從文化方面談一下海歸。1992年我在美國留學時,到一個教堂做禮拜。一位到中國旅行的美國人,將自己在中國拍攝的圖片用幻燈片放映?;脽羝?,一位在天壇門口賣烤白薯的老人,在凜冽的寒風中用秤稱每塊烤好的白薯,美國人不知道老人用的是秤,也不知道那秤盤中放的是烤白薯,只看到老人的動作非常認真,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老人仔細左右移動秤桿的刻度,被稱的東西一定非常昂貴。但是當畫面顯示每500克白薯只有1.2元人民幣時,滿堂大笑。我當時憤怒極了,這笑聲代表著他們對中國經(jīng)濟和文化落后的輕視。

  我深深感到,一個國家文化不被世界了解,是一個國家的悲哀。我記得后來我將中國發(fā)生的事情更多地告訴外國朋友,我甚至向在美國留學時的房東講述中國的紅色日記,房東很愛聽。

  當年,我也曾因為麥克爾·杰克遜的音樂和印象派的作品而夢想留學?,F(xiàn)在中國的文化正隨著市場的開放和經(jīng)濟發(fā)展在世界各地傳播,并且世界各地的文化正在融合,所以留學越來越少地含有文化崇拜的色彩。而對留學者本身而言,不管留學與否,社會的主流永遠屬于那些講信用而追求卓越的人們。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