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美國的物價緣何如此低?

2017/04/05 15:34:04 編輯: 美國 瀏覽次數(shù):249 移動端
很久以前,我曾經(jīng)讀到過安妮寶貝的一段文字。她買了一盒哈根達斯,用干冰包裹起來,坐在出租車里,小心翼翼的捧著,然后不停的流淚,悲傷的想: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剩我獨自享用這美麗而昂貴的食物。

?

  彼時,我是一個靠家里供錢讀書的窮學生,出租車都很少打,更不要說去買哈根達斯那樣 " 昂貴而美麗 " 的食物。但我的頭蓋骨下充滿了對于小資生活的仰慕與渴望。于是我覺得這篇東西寫的凄美傷感摧人淚下,字里行間都有飽含了那個階層的華麗與絕望。她那如同捧著十世單傳的嬰兒或人血饅頭的姿態(tài)深深地印在了我無邪的心靈上。

  若許年后,我輾轉(zhuǎn)到了美國,站在食品店的冷藏柜前發(fā)呆。原來哈根達斯在這里賣得如此便宜,三塊多一大桶,買倆桶的話還有優(yōu)惠。即使換算成人民幣,它也稱不上昂貴。既然不昂貴,姿色也就大減。它與一堆雜七雜八的我沒有聽說過的牌子的冰淇淋推推搡搡的擠在櫥窗后面,在我的眼中如同遭遇戰(zhàn)亂流過風塵的宮女。而陪我購物的美國友人的一句話粉碎了我這最后的幻想:"哈根達斯?那是什么東西?我從不吃這個牌子。"

  當然,我還是買了兩盒促銷裝的哈根達斯來滿足我當年心底隱秘的愿望。平心而論,味道還是不錯的。只是,當某些東西變得太容易的時候,實在沒有什么趣味。

  我在這種若有所失的感傷情緒中展開了在美國的生活,逐步接受了一連串的新的打擊。比如,有朋友托我買 CK的內(nèi)衣。然后我發(fā)現(xiàn)CK在這里大約只相當于班尼路在國內(nèi)的地位。不,準確地說,GAP才是班尼路,CK的品稍為高那么一點。但也就那么一點。再比如,有朋友托我買倩碧的黃油。倩碧一直以黃油的暢銷而引以為豪。果然,在美國暢銷的象大寶,便宜的也象大寶。你看,我們用來作為生活品質(zhì)的標志的東西,其實都很廉價?!蔽掖嗳醯男撵`在倍受打擊之后終于痛定思痛。

  我心中充滿疑惑,即美國人的生活成本,為何這樣低?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看,他們的生活成本究竟有多低。根據(jù)今年勞動節(jié)時(當然是美國的勞動節(jié),9月4號)國家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美國勞動者(注意不是全體國民) 的人均年收入是4萬美元(沒有我想象的高,我本來以為會有10萬)。除去極少數(shù)大城市,如紐約、舊金山,一個大學剛畢業(yè)的學生,一個小時的工資一般在 15塊(注意,咱探討的是最一般的情況。 MBA或者PHD當然不會是一個小時15塊)。那么,他一個月的工資就是 15*8*7*4=3360塊。美國的稅打得相當厲害,個人所得稅加上社會保險,一般要打掉40%,所以拿到手的只有3360*60%=2016塊。當然,如果你給教堂或慈善組織捐錢,是可以得到退稅的。那么,把這些技術性問題考慮進來,他最后的收入大約可以在3000塊。在北京,一個剛工作的年輕人,無論在公司還是在機關,月薪大概也就是3000塊,也許還要少,而且,是人民幣。

  那么,同樣的收入水平,在不同的國家,可以維持什么樣的生活?

  首先來看食物。美國的食品賣得很便宜。我昨天的購物清單,是芒果、蘋果、香蕉、生菜、小蘿卜、酸奶、麥片、番茄醬、大米,一共是21塊美金(肉也很便宜,只是上次買得還沒吃光,所以這次的購物單里沒有)。假如是 21塊人民幣,你在北京的超市里可以買到什么?也許只有兩個芒果。

  我詢問過很多朋友,單身或者夫婦二人的家庭,一個月的食物支出,包括下館子,大約也就 200多塊。這只占個人月收入的6%左右。而在北京,你去一趟家樂福出來,恐怕就得200多塊。

  其次看衣服。這一點更讓人氣憤。同樣的牌子,居然在發(fā)達國家比在發(fā)展中國家貴,究竟孰富孰貧還真令人困惑。就以CK為例,一件白襯衣,大約 40塊就買得到,即使折成人民幣,也比國內(nèi)便宜許多,再同他們的收入相比,真是便宜得沒話說。而且商場酷愛打折,動輒 40%off,令人驚駭。一個國內(nèi)來的MM深有感觸地對我說,在國內(nèi)時逛一次街買一次衣服就要1000多塊;在美國,除非你買LV或ARMANI這樣一線的牌子,否則,若只是CK、 DKNY之流,想一次花掉一千多塊還真是不容易。

  至于球鞋、化妝品、下館子、買機票之類,我就懶得再舉例。當然他們的房子還是很貴的。大家的花銷,基本都用在養(yǎng)車和供房子上。

  而我們的收入,在我們只有三千塊月薪的時候,都花在什么地方了?

  于是,我們現(xiàn)在再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他們的生活成本那么低?

  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馬恩對于資本原始積累的血淋淋的描述: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對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擄掠之上的。當然,現(xiàn)在我們要用一個比較溫情的名字,叫作,全球化。

  什么叫做全球化?從弗里德曼到,每個學科都會給出自己的定義。不過這些宛若天書的術語都咱們小老百姓沒有多大意義。咱們看到的,只是美帝的人民花了更少的錢過了更好的生活。而這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亞非拉兄弟姐妹的血汗付出之上的。

  還以衣為例。 CK、DKNY之流,全都不是美國生產(chǎn)的。當然也別以為這些都是"MADE IN CHINA"。

  服裝領域,中國的競爭對手多著呢。 CK是香港造的。DKNY很多來自菲律賓。內(nèi)衣,如JOCKEY,是拉美的撮爾小國如洪都拉斯之類生產(chǎn)。中國制造的,當然也相當多,而且比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更便宜。一些小有名氣的牌子,除了MADE IN CHINA,你還會發(fā)現(xiàn)大批的MADE IN VIANAM或者 MADEIN INDIA或者MADE IN TAILAND;但一些亂七八糟的價格較低的大眾成衣,基本都是我方出品了。

  誰叫我們?nèi)硕嗄?誰叫我們的人工費比這些國家更經(jīng)濟呢?這大約也是美國政府死咬著紡織品貿(mào)易協(xié)定跟我們過不去的重要原因。

  當然也不是說美國人就不造衣服。當我克制不住自己殘留的愛慕虛榮的小資遺毒在紐約第五大道東跑西逛上竄下跳的時候,還真發(fā)現(xiàn)了標有" MADE IN USA"標簽的衣服。BUBBERY。一件襯衣200多美金,大約是同檔次品牌但產(chǎn)自發(fā)展中國家的襯衣的三到四倍。這樣的衣服當然也是有人買的,但已遠非普通美國百姓所能接受。甚至于,當我詢問一位明顯屬于高薪階層的公司CEO是否對這樣的衣服有偏好時,他吃驚的說,"Do YOU THINK I'M CRAZY-"

  美國物價 VS 中國物價

  美國和中國,兩個超級大國,我都住過,我都呆過,我都掙過錢,我都花過錢。咱不拿比率說事,就說在中國月入八千,在美國也月入八千,拿物價做一個比較。

  美國和中國,兩個超級大國,我都住過,我都呆過,我都掙過錢,我都花過錢。咱不拿比率說事,就說在中國月入八千,在美國也月入八千,拿物價做一個比較。

  在美國買輛奔馳E-320,50000元,相當于半年多的工資。

  在中國買輛奔馳E-320,980000元,相當于十年多的工資。

  在美國買雙意大利皮鞋,50元上下。

  在中國買雙意大利皮鞋,1500元上下。

  在美國租一套三居室,1000元上下。

  在中國租一套三居室,2000元上下。

  在美國吃份麥當勞的巨無霸,4元。

  在中國吃份麥當勞的巨無霸,20元。

  在美國置套好點兒的西服,500塊差不多了。

  在中國置套好點兒的西服,2000塊還不夠。

  在美國買臺蘋果G5計算機,頂死了1500。

  在中國買臺蘋果G5計算機,怎么也要30000。

  在美國買斤瘦豬肉,三元。

  在中國買斤瘦豬肉,十五元。

  在美國訂一個大生日蛋糕:二十元。

  在中國訂一個大生日蛋糕:二百元。

  在美國買一盒哈根達斯,三塊!

  在中國買一盒哈根達斯,六十!

  在美國Holiday Inn(四星賓館),七、八十塊。

  在中國Holiday Inn,七、八百塊。

  在美國加滿一箱汽油,三十塊足夠。

  在中國加滿一箱汽油,三百塊也足夠。

  在美國買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50萬。

  在中國買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500萬。

  在美國辦一年的有效簽證,120元。

  在中國辦一年的有效簽證,1240元。

  在美國用手機,一個月50塊基本可以隨便打。

  在中國用手機,一個月5000塊基本可以隨便打。

  在美國看電影;新大片兒: 8塊!

  在中國看電影;新大片兒: 80!

  在美國買件羊絨衫,差不多100元。

  在中國買件羊絨衫,差不多1000元。
 ?。ò碾H網(wǎng))

立即咨詢

相關留學熱詞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