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科普|看看你的哪些問題讓英國大學無法回答

2017/06/16 09:40:35 編輯: 英國 瀏覽次數(shù):215 移動端

應接不暇的英國校方耳邊,也經常會有這樣的聲音:“老師,您看我學哪個專業(yè)好?”而這恰恰是別人(甚至父母)無法回答的問題。

9月份是英國大學的入學季,同時又是中國留學市場為2017年9月入學開始忙碌的時期。大學的、中介的、半政府機構的咨詢會通知,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向學生和家長“狂轟亂炸”了。

學生的問題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尖銳,“你們學校中國學生的比例是多少”、“中國學生拿到學位的比例如何”、“英國一年期的碩士含金量會不會不夠”……

在信息相對透明化的今天,的難度陡增,“難纏”的學生和家長的行為方式與網購相反:他們先在網上看一溜夠,“貨比三家”,通過“點評”、論壇、“攻略”去粗取精,然后到“實體店”(咨詢現(xiàn)場)逛逛,向官方求證真?zhèn)巍?/p>

應接不暇的英國校方耳邊,也經常會有這樣的聲音:“老師,您看我學哪個專業(yè)好?”而這恰恰是別人(甚至父母)無法回答的問題。

顯然,當人們銳利的目光穿透外界的迷霧時,我們內心的霧霾仍飄浮在那里,久久未曾散去。對該問題的探究,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提出問題的緣由。

理論上說,專業(yè)的選擇或出于興趣,或服從市場需求,但歸根結底都是自我的決定,首先還是要了解自己。

幾乎與孔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大哲蘇格拉底,在兩千五百年前就發(fā)出了“認識你自己”的驚世真言,直到今天仍然振聾發(fā)聵,可見這個問題對人類自身的困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英國大學也很清楚學生面臨的選擇專業(yè)方面的挑戰(zhàn),因此,在本科階段第一學年實行的是“通才教育”,學生的課程選擇十分寬泛,可以主修和輔修任何課程,直到二年級末或三年級初才確定今后的專業(yè)方向。

相比而言,中國教育疲于應對考試、升學的壓力,甚至將升學率、優(yōu)秀率等作為教師管理的考核指標,這樣的“激勵—約束機制”,在應對“認識你自己”的重要課題時,顯得束手無策、毫無作為,缺乏對學生的系統(tǒng)幫助和輔導,也沒有類似于英國教育系統(tǒng)的“緩沖期”。

其實我也是中國教育體制制造出來的“兩眼一抹黑”,舍本逐末,糾纏于細小的、不重要的枝節(jié)問題,對“選專業(yè)”的大事反而消極拖延。二十年前的我同樣是心里白茫茫一片,也同樣提出過“老師,您看我學哪個專業(yè)好”。

若干年后,我作為英國大學的員工,出任中國區(qū)首席代表時,我會冠冕地說,你應該服從自己心底的聲音,不要受世俗的干擾等等。其實,我面前的學生不正是曾處于同樣彷徨期的自己嗎?

高曉松在《曉說奇談》中曾說,他在北歐采訪時,看到很多當?shù)貙W生報考音樂專業(yè),深諳音樂行業(yè)是是非非的高曉松,不無擔憂地提醒這些“晚生”,音樂這行很不好做,出名太困難,水也深。而他得到的回應卻大大出乎意料,“我們不想出名,我們就是喜歡?!?/p>

當然,我們會說,這是在社會機制相對健全的北歐,體制保障下人們的選擇有底氣。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形勢復雜的國內,我們就只能任憑機制的擺布,人云亦云。

自主標志著人格的獨立,它的重要性無法估量。

我們審視自己、洞察社會,就是為了自立于世界,自立于蕓蕓眾生。

而人格中自立的缺失,最終必然造成“選擇障礙”。到頭來,我們無法選擇專業(yè),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像斷線的風箏四處搖曳。

只是不想聽任他人呼來喚去,只是不想再提出那樣無知的問題,我在結束國內十六年按部就班的教育后,開始通過工作中的歷練和業(yè)余的自覺學習,尋找那個失去的自我,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咨詢!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