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為小留學僧家長們推薦尹建莉老師的作品和訪談

2016/07/15 12:10:33 澳際教育 編輯: 瀏覽次數:1879 移動端
尹建莉,教育專家、作家,亦是筆者本人非常崇拜的一位教育心理學家。尹老師曾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詢工作。著作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這本書持續(xù)暢銷,也讓她成為“中國作家富豪榜”的???。新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近日上架。尹老師自己的女兒圓圓本科從清華畢業(yè)后,進入一所常春藤盟校讀碩士,后畢業(yè)去香港工作。尹老師對于教育和留學的觀點常常不落俗套,讓人耳目一新。
?
她的友人新報記者回振巖采訪了她,筆者深感她的言語對現在諸多小留學僧和小海龜的家長助益頗大,特此摘錄在這里,并在文后加以解析。
?
新報:《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是你繼《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后的第二本書,可以把它看做“續(xù)集”嗎?
?
尹建莉:新書不是續(xù)集,可看作是前一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姊妹篇。那本是以我女兒為案例主角,第二本則寫到更多的孩子。教育生活是無窮無盡的,教育寫作就是要概括這些東西,為教育生活提供思路。
?
新報:相較于“好媽媽”,《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更想告訴讀者什么?
?
尹建莉:這本書感性描述略少,理性分析較多,仍采用案例寫作的方式,同時繼續(xù)堅持雅俗共賞的風格。每篇文章的切入口或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司空見慣,陳述的道理卻比較大,但這種“大”往往歸于簡潔,而不是繁復。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簡化教育這件事,糾正人們習以為常的很多教育錯誤,讓所有的家長都能意識到,美好的教育原來是簡單的,自己也可以成為教育專家。
?
新報:《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里你提到“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規(guī)矩太多,難成方圓”、“母愛是個逐漸分離的過程”,不少內容都是與傳統(tǒng)有所背離的,我想會有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提法顯得有些“危言聳聽”。
?
尹建莉:從一些讀過這部書的讀者的反饋來看,他們比較集中的反應是本書具有“顛覆”性,徹底改變了他們過去的一些觀念。書中所有觀點都是我經過審慎的思考后寫下的。因為每一篇孤立的文章都篇幅有限,不可能對所涉及觀念進行全方位的鋪陳。這一篇中沒能盡情闡釋的東西,可能在另一篇中有比較詳盡的論述。這本書有著統(tǒng)一的邏輯和價值觀,它的一切論點都建立在經典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
?
新報:《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采取的寫作方式依舊是案例寫作,這與傳統(tǒng)教育家慣常使用的理論寫作不同,有業(yè)內人士對你過于直白的“支招”也有質疑,認為并非嚴謹的治學精神,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
尹建莉:有句俗語叫“畫鬼容易畫人難”。如果把“學術”定義為一般人看不懂,我的書確實不學術,我也不屑于這樣的“學術”。學術的歸宿不應該僅僅在書架上,應該在豐富的現實生活中。理論不是飄浮在事實之上的高貴的空氣,而是潛藏在事情內部的規(guī)則和原理。通俗的表達不等于思想的淺陋,學問的本質應該是樸素、簡單和明了。我老家有句土話,叫“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不接地氣的表達往往只是對自己思考不足的掩蓋。而案例是最強大的說明體,往往舉個案例就可以看出你有沒有真材實料。而且案例其實一點也不排斥理論,每個典型案例都包含著某種理論內涵,都表達著某種理論觀點。
?
新報:為什么時隔五年才出版新書,“當紅”的作家往往不會這么做。這五年來你都在做什么?“好媽媽”的暢銷我想也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你的生活吧?
?
尹建莉:在當下這樣一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我第二本書的寫作顯得耗時太長,但對于一本專業(yè)書籍的寫作來說,這也許是個正常用時。之所以寫得慢,從外部來說,盡管我對各種誘惑和打擾已作了最大的抵抗,在這五年中,有效寫作時間并不多。從內部來說,因我的書要面對的讀者十分廣泛,如何把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轉化為有趣的文字,把專業(yè)知識進行通俗而準確的呈現,并且緊貼現實,這是比較艱難的一件事,是耗時較長的主要原因。
?
新報:國內關于家教的作品很多,你覺得自己依靠什么“脫穎而出”?
?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我常從母親的角色進入問題,卻始終以專業(yè)工作者的學識和態(tài)度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
?
新報:目前來說,國內的家教書還是舶來品居多,而“好媽媽”是為數不多走出國門的作品,你的教育理念更“東方”還是更“西方”?
?
尹建莉:人類的文化越來越向著融合發(fā)展,而人性總是相通的。我的教育思想應該是中西合璧的,我生長在東方這片土地上,從小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而我一直以來研讀的教育學和心理學著作,大部分出自西方。我不認為兩種教育文化有什么沖突的地方,一切教育如地球上的陸地,表面看各板塊距離很遠,有大洋相隔,其實大海下面它們全部是相連的。只有深入地看,才能聯系地看、簡單地看。在學校教育方面,我們當下落后于西方。但在文化傳承上,即教育觀念上,我們的文化并不過時,早已和世界接軌,如“因材施教”、“無為而治”等,只是普及度不夠。反而是很多民間流傳的文化糟粕被當做中華文化傳播,比如不打不成才之類的說法。
?
新報:“好媽媽”被賣到國外,是否說明中國的家教觀念也在影響世界?
?
尹建莉:從前兩年的“虎媽教育”走紅西方,可以反證西方的家教觀念并不成熟,或者至少沒有比我們高明多少。而“虎媽”在中國被冷落,也可以旁證中國家教觀念的前沿性。我收到了除了非洲外各大洲華人讀者的來信,在紐約的一家書店也看到自己的書在架上。西方人在文化上還是比較自大,或者說他們并不了解中國當下的情況。有一位美國著名大學教育學院的教師曾主動找我交流,他口口聲聲要來幫助中國家長,我感謝他的動機,但發(fā)現他并不了解中國家長。再看他的作品,好比中國家長已進入平板電腦時代,而他打算捐贈的不過是些老式臺式機。
?
新報:在你自己眼中存不存在“尹式”教育理念?
?
尹建莉:俗話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我的教育觀沒有一樣是原創(chuàng)的,所有的觀點都可以從經典教育學和哲學中找到出處。我可以獨創(chuàng)一個詞,如“暴力作業(yè)”,但我不能獨創(chuàng)一個觀點。如果有人聲稱他獨創(chuàng)了某個教育觀點,那應該是因為他不知道已有人這樣說過。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了前人的思想。
?
新報:看到你在博客上給家長的回信,鼓勵家長成為“教育專家”,你當時談到“專家”不是一個職稱,而是一種專業(yè)素養(yǎng)。如今,有職稱的專家很多,其中出版作品的人也很多,家長怎么選擇?
?
尹建莉:家教書市場較好,所以來這里撈金的人不少。再從學術角度來講,有些學者之所以研究家庭教育,不過是來占地盤,卻沒有任何建樹?;ㄈC腿的騙子很多,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偽學者也很多。我一直關注著家教書市場,在我自己出書前,我就一直在這里尋找好書,說實在的,我?guī)缀鯖]找到,而這也是促使我自己要去寫一本書的重要原因之一。寫好一本書雖然需要文字技巧,更需要專業(yè)修養(yǎng)和誠實的態(tài)度。如果在專業(yè)寫作上,一個人每年都出兩三本書,甚至七八本書,“著作等身”,卻充滿人云亦云的平庸觀念,可以肯定他絕沒有任何寫作誠意,他的作品不過是短期長成的激素雞。
?
我也不是完美媽媽
?
新報:很多讀者都很關注你女兒的成長,在她眼中,你是一個怎樣的母親?你希望得到什么樣的答案?
?
尹建莉:女兒本科畢業(yè)后,去美國一所常春藤盟校讀碩士,現在畢業(yè)去香港工作。在她成長過程中我肯定也操心,哪個母親能不操心孩子呢。我女兒并不完美,她也有她的缺點;我也不是完美母親,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我們都不在意這些,只要在一起就十分愉快,互相開玩笑,她還會喊我的外號,像姐妹一樣相處得輕松自在。此生能成為母女,是多么深的福分,珍惜還來不及,哪有空彼此鬧別扭呢。我們還是有中國人比較內向的特質,所以我不好意思問她怎么看待媽媽,她也沒正面講過這個問題。憑感覺,她對父母應該是滿意的。
?
新報:生活中的你怎樣安排“課余時間”?
?
尹建莉:我是個不拘小節(jié)的人,對人對事都是抓大放小。我有很多朋友,和大家交往都很愉快,但我不喜歡太熱鬧的場合,尤其不喜歡長時間沒有獨處空間和時間。我比較喜歡獨自做點什么,看書、逛街、做小手工、畫畫、寫詩等,都是我的業(yè)余生活,也是我獨自修行的方式。我很貪戀俗世生活,柴米油鹽、縫補漿洗等,都是我極喜歡的,都讓我內心充滿喜樂。
?
新報:下一步的計劃是什么?是否打算拋離教育家的身份嘗試其他類型的寫作?
?
尹建莉:因為前面兩本書的寫作很累,所以我想就此退休,開始沒有工作的生活。當然這只是現在的想法,我不清楚休息一兩年后,會不會還有寫作或做其他事的沖動。我得留出一大段時間,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尤其梳理一下思路,等想法清晰了,并且想做,再去做點什么事。我一直喜歡詩歌,曾經寫過一些。也許以后會出一本詩集。如果真有這一天,那么我的身份該是“詩人”了。
?
筆者作為尹老師的超級粉絲,在收集尹老師每一個訪談的同時,也從不盲從,而加以自己的反思。尹老師在以前的采訪中提過,不要讓孩子在太小的時候沉迷于動漫作品,這一點筆者是相當同意的;但是,作為一個資深動漫迷,筆者同樣認為,動漫作品尤其日本動漫亦是一門“輔修課”,至少要在孩子已經建立了良好閱讀習慣之后開始涉獵。因為日本動漫是一個非常發(fā)達而運作成熟的產業(yè)體系,而經典的日本動漫作家要么有很高的學歷并知識淵博(如《鐵臂阿童木》的作者鳥山明,醫(yī)學博士出身,號稱日本動漫之父或日本動漫之神,一手奠定了今日日本動漫產業(yè)的基礎和運作格局),要么有極高的藝術素養(yǎng)(如《美少女戰(zhàn)士》的作者武內直子,她的藝術修養(yǎng)極高,作品中人物的衣著打扮靈感均來自于世界名畫或當年的巴黎/米蘭國際時裝周),所以適當地接觸動漫是對孩子的成長頗有助益。筆者自己的朋友中有不少人在美國影視圈工作,據他們說,好萊塢特效團隊的大多數工作人員童年時都是動漫粉。可見動漫粉絲是長時間以來一直為特效這個工種提供人才儲備的。
?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